2025年全国两会交出的法制答案,将深刻影响每一位公民的生活
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,2025 年全国两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法治答卷。全国人大常委会预安排审议34件法律案,从民营经济基础性立法到人工智能风险防控,从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到托育服务体系建设,这些立法项目勾勒出法治中国建设的 "四梁八柱"。当司法改革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,当民生保障与制度完善深度融合,中国正以法治之力护航民族复兴的壮阔航程。
02.金融安全网加速织就
针对地方债务风险与混业经营挑战,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弟呼吁制定《金融基本法》,建立中央与地方监管权责清单。数据显示,2024 年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规模达 4.3 万亿元,贷后管理行业亟需法治化规范。全国政协委员朱列玉建议,通过持牌经营、从业人员资质管理等措施,推动行业从 "对抗性催收" 向 "智慧化服务" 转型。
02.托育服务纳入法治轨道
针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缺口,《托育服务法》立法提上日程。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,2025年将重点规范托育机构准入标准与安全监管,建立托育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。这一举措有望缓解 "带娃难" 问题,为三孩政策落地提供制度保障。
02.算法监管迈出关键一步
针对 "大数据杀熟"" 诱导沉迷 " 等问题,《算法推荐管理条例》拟设定用户信息保护红线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透露,将建立算法备案与安全评估制度,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就业歧视。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系统性规范算法治理的国家。
01.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提速
02.公共安全立法再升级
《危险化学品安全法》拟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,对运输、储存等环节实施电子追踪。全国人大代表建议,建立化学品泄漏应急响应 "一张图" 系统,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能力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,将完善疫苗储备与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标准。
01.个税改革释放民生红利
02.灵活就业者迎来 "保障包"
针对 2 亿灵活就业人群,上海高院院长贾宇建议修订《劳动合同法》,明确 "互联网平台用工" 法律属性。全国总工会数据显示,2024 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率仅 62%,拟推行的 "妈妈岗" 弹性工作制有望缓解育儿与就业矛盾。
01.预制菜监管进入 "透明时代"
针对 "预制菜进校园" 争议,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强制标注加工方式与保存期限。市场监管总局透露,将建立预制菜生产企业 "红黑榜",对菌落总数等指标实施动态监测。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,但质量抽检不合格率达8.3%。
02.跨境电诈打击升级为 "国家行动"
针对缅北电诈集团,最高法工作报告显示,2024年对跨国电诈案件适用 "跨境取证" 程序,起诉犯罪嫌疑人1.2万人。全国人大代表建议,建立涉诈资金 "快速冻结" 机制,将虚拟货币交易纳入反洗钱监测范围。